西安书学院名誉院长董建平到我校开展专题讲座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》
董建平
西安书学院名誉院长;西安市政协委员、西安市莲湖区人大常委、西安市统一战线专家智库特聘专家、致公党西安市莲湖区主委;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副会长、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西安中国书画篆刻艺术院院长、西北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、日本中国书法学院教授、《书法学刊》副主编;2008年10月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“陕西省优秀中青年书法家”荣誉称号;西安市首届德艺双馨优秀书法家。出版著作:《中国古代书法史概述》《陕西秦代书法》《篆书源流浅说》《秦代文字统一的功臣-李斯》《颜真卿多宝塔碑学习与欣赏》《邓石如的篆书艺术》《先秦石鼓文学习与欣赏》《汉乙瑛碑学习与欣赏》《董建平书法篆刻作品集》《当代中国长安中青年书画篆刻名家精品集·董建平》。主编:《历代经典碑帖临写与鉴赏》系列丛书;2012年参与编撰陕西省中小学书法教材;书法篆刻作品入编上百部作品集中,国内外多家专业刊物及电视台作专版介绍和拍摄专题片。
9月28日晚,西安书学院名誉院长董建平教授受邀走进我校西校区大礼堂,以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》为题,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化温度的专题讲座。
讲座伊始,董建平教授以“文字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”为核心论点切入,从史前文明时期的文化遗存展开论述。他指出,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、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,虽属原始表意符号范畴,却真实记录了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、生产生活的实践,是中华文明早期文字形态的重要源头,为商周时期成熟文字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在梳理商周时期文字演进脉络时,董建平教授将甲骨文与金文作为核心研究对象。他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分析,以司母戊鼎、大盂鼎等代表性青铜器铭文为例,说明当时文字书写已形成系统范式,汉字书写体系初步成熟。谈及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,董建平教授以秦代小篆与汉代文字遗存为重点。他以《峄山碑》拓本为例,详细阐释以小篆统一全国文字的历史意义,指出这一举措打破了地域间的文字壁垒,为文化传播与国家统一提供了重要支撑;同时,他通过展示汉简、隶书《乙瑛碑》拓片及汉代文字瓦当实物图片,强调汉代在文字应用与书法艺术上的突破,也反映了古人对文字的敬畏与文化传承的重视。
在论述魏晋至唐宋时期传统文化的繁荣阶段时,董建平教授以王羲之《兰亭序》、苏东坡《寒食帖》为案例,深入剖析文人书法如何将哲学思想、人生感悟融入笔墨艺术,使书法从实用书写升华为士大夫精神情感的外化载体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;此外,他还结合宋代瓷器纹样、元代青花瓷文字装饰图案,说明书法艺术与工艺美术的深度融合,展现了传统文化“跨界共生”的发展特质。
讲座尾声,董建平教授以明清时期书法家王铎、吴大澂的艺术实践为例,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“守正创新”的核心特质。同时,他与现场师生亲切互动,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,并鼓励广大学子从文字演变、书法艺术、传统绘画等文化载体中,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通过研读经典文献、参与文化实践活动,增强自身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。
此次讲座逻辑清晰、案例丰富,董建平教授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与生动的讲解方式,带领师生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。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,更激发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。 (万冰洁/摄)